最新消息:让江苏段文化遗产发挥更大价值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3-02-17 10:05:53
  • 来源:中国江苏网

顺山集出土的泥塑猴面。 (南京博物院提供)

出土于草鞋山遗址的红烧土,内含稻壳及碳化稻谷。 (苏州考古研究所提供)

万里长江流经南京、扬州、镇江、泰州、常州、无锡、苏州和南通等江苏8座城市,既是滋润百姓、养育万物的生命之江,也是文脉绵长、充满灵性的文化之江。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,作为重点建设区,江苏段该如何呈现出她的精彩内涵?近日,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在南京博物院以《长江下游文明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》为主题的讲座中提出:江苏长江文化资源至少包括鱼米之乡、吴地文明、对外交流、南都繁绘、江南美好等五个方面,保护、传承好长江文化遗产,应围绕这些方面建成遗址博物馆、遗址公园或主题公园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长江流域的文明本质是“农耕文明+创新”

长江文明标志性象征是什么呢?龚良认为是农耕文明中的创新。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早期都是农耕文明,主要体现为水稻的种植和渔猎经济。

创新是什么?就是因地制宜,人们会根据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创造自己的文明。

比如,长江上游为农耕文明+青铜,位于四川巴蜀之地的三星堆遗址,青铜人像、青铜面具、青铜树等正是创新的代表;中游为农耕文明+陶瓷,如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彩陶;下游为农耕文明+玉器,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,都有玉器的制作。

再如,以食鸭为例,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,雨量充沛、河网密布,适宜鸭子生活,众多的河塘滩涂富产鱼虾螺等水生动物和各种植物,给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。从上游的川渝地区,一直到入海口的苏沪地带,长江流域各个地区五花八门的鸭子食用方式,让这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食鸭文化,比如重庆酸萝卜老鸭汤、四川冒烤鸭、湖北麻辣鸭脖、江西南安板鸭、南京盐水鸭及鸭血粉丝等。可以说,农耕文明中的创新是推动长江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,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,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,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。龚良认为,“如果所建公园反映的文化能够代表中国文化,又是长江文明的反映,那就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,否则就不是。”

梳理文化资源,

明确江苏公园的特色定位

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,江苏需要做什么呢?龚良认为,我们要梳理江苏长江文化资源,明确江苏公园的特色定位。江苏长江文化资源有哪些呢?龚良认为至少包含五个方面:鱼米之乡、吴地文明、对外交流、南都繁绘、江南美好。保护长江文化遗产,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建成遗址博物馆、遗址公园或主题公园。

如何体现鱼米之乡呢?距今8000多年的顺山集遗址(位于宿迁泗洪县梅花镇),距今6000多年的草鞋山遗址(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唯亭镇东北两千米处,离阳澄湖650米),距今6500多年的龙虬庄遗址(位于高邮市龙虬镇),距今6500多年的三星村遗址(位于常州市金坛区西岗镇三星村),都有水稻的出现,而且不是野生稻,是人工栽培的水稻,这些地点都可以建成遗址公园,因为反映的是江苏早期的农耕文明。

体现吴地文明的淹城遗址让龚良记忆深刻,因为当初它的第一次保护规则就是由他完成的。

淹城遗址位于常州南郊武进,从里向外,子城、子城河、内城、内城河、外城、外城河,三城三河相套。这种建筑形制,在我国的古城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。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,南北宽750米,正好和《孟子》中“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”的记载相吻合。这一点,又印证了淹城是座建于2500多年前的古城。淹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的地面城池遗址,被考古专家和旅行家称为“中国江南第一城”“淹城形制天下奇”。

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也是吴地文化代表之一。相传春秋时代,吴王恋西施美色,于灵岩山建筑“馆娃宫”,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,工程浩大,聚材三年,“积木塞渎”,“木渎”便由此得名。伍子胥等人的故事发生于此,因此都可以建成遗址公园。

着力打造

“江南生态人文”品牌

在谈到江苏对外交往历史时,龚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。

《西游记》中唐僧西天取经是一个神话传说,那么原型是谁呢?明朝人认为是唐朝的高僧玄奘,但其实这个故事更像南京一名僧人的传奇。他就是东晋的法显大师,可能是真正的西天取经第一人。

法显是东晋平阳郡武阳(今山西襄垣)人。他在钻研佛经过程中发现,传入中国的佛学经典有很多或残缺不全,或释义不清。东晋安帝隆安三年(399年),法显与同道慧景、道整、慧应、慧嵬等人从长安(今西安)出发,沿丝绸之路北上,经河西走廊、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(今新疆焉耆)等地,到达东天竺、南天竺等地,收集了大量佛经。

东晋义熙八年(412年)农历八月,法显搭乘商船,从海路东归故国。一路上,艰险频频,九死一生,于翌年五月携经书回到“东土”——青州长广郡牢山(今山东省即墨县)。当年与他同去天竺求法的11人或半途折回,或客死他乡,或久留异邦不还,只有他一人回到祖国。他途中穿越30余国,历时13年,带回梵本佛经12部,60余卷,上百万字,完成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!

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,旋即经彭城(今江苏徐州)、京口(今江苏镇江),次年到达建康(今江苏南京)。法显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,7年间,共译出佛学经典6部63卷,计一万多言,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译经的同时,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——《佛国记》(又名《法显传》《历游天竺记传》《历游天竺记》)。全书9500多字,对所经中亚、印度、南洋等30国的地理、交通、宗教、文化、物产、风俗乃至社会、经济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记述。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,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,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、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,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唐朝玄奘踏上西天取经的旅途则比他晚了228年。

南都繁绘则体现在明清时城市的繁荣,长江沿线的江南地区商业便利、市镇密集、文化昌明、人才辈出,凭借良好的水运条件,近代工商业沿运河迅速传播、发展,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镇江、南京等城市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和先进思想的发源地之一。比如现在南京城墙周边一圈,是不是可以建一个国家文化公园?

“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: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能不忆江南?”白居易的《忆江南》生动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。那么江南的美好生活是什么呢?龚良认为应当是小桥流水、粉墙黛瓦、精巧雅致和富足美好的结合,应该是江南水乡风貌意境的反映,是住宅园林鬼斧神工的结合,是过去的历史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保存。其中意境特别重要,是朦胧产生的美,婉约产生的美,欲扬先抑产生的美等。

龚良认为应当建立一个核心区域,着力打造“江南生态人文”品牌,以申遗为抓手,凸显江南风貌和对外开放交流。

龚良最后以《长江之歌》作为结尾,“‘你从雪山走来,春潮是你的丰采;你向东海奔去,惊涛是你的气概。你用甘甜的乳汁,哺育各族儿女;你用健美的臂膀,挽起高山大海。’创新、发展、交流、融合,给人民带来最美好的生活,这就是长江文明。”

本报记者 杨民仆

标签: 文化公园 遗址公园 文化资源



推荐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