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世界独家】江苏苏州:夯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“底座”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3-03-03 17:10:49
  • 来源:苏州日报

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着力强化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支撑。”今年2月召开的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,吹响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发展的新号角。

作为苏州教育资源、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集聚高地,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自2002年开发建设以来,历经研究生城、高等教育区、科教创新区三个发展阶段,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为核心、高端人才为引领、大院大所集聚为支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方向的发展之路。当面对苏州建设产业创新集群的新命题和苏州工业园区“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”的新使命,这片创新热土又有了新的谋划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近日,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示范发展推进会暨“慧聚独墅湖”品牌发布会举行。一场会议,拿出了一份纵深推进教育发展、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方案。当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区域的实践探索不谋而合,科教创新区正一步一个脚印,全力打造融合发展的样板,在“群区合一”中谋求“产城人融合”。

要素融合

技术、资本、人才发展交互递进

2006年,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破土动工,中科院纳米所在独墅湖畔成立;2010年,苏州大学纳米学院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学院成立;2011年,苏州纳米城启动建设,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获批;2016年,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启动;2020年,姑苏实验室成立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布局材料学科;2021年,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;2022年,苏州实验室挂牌成立……仔细留意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在独墅湖畔的成长历程,一条产业发展伴随着产业园区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大平台交互生成的进阶之路,成为科教创新区独特的发展模式。

不止一个纳米技术应用产业。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和人才链“四链”交织缠绕、协同融合中,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在独墅湖畔发展壮大。这其中,既有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、产业集群的递进生成,也有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的创造性生成。“这是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一体发展,内含创新资源供求关系自然协调的内在逻辑,也将继续引领科教创新区再攀高。”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主任陈莉说。

教育资源集聚高地、科技资源集聚高地、人才资源集聚高地——在日前举行的推进会上,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陈淼用“三个高地”概括了现状。

这是家底,也是底气。如今,科教创新区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、苏州纳米城、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、大学科技园、上市企业产业园、“一区两中心”等平台载体集聚,5000余家创新型企业、33家高校、15家科研院所扎堆,技术、资本、人才等创新要素涌动。“创新要素在科教创新区高效配置,为锻造出更高能级的创新引擎、孕育更蓬勃的产业奠定了基础。”陈淼说。

机制创新

一年“撮合”500多个校企合作项目

高校出题,企业揭榜。当天的活动上,一份“揭榜挂帅”项目榜单让在场企业家代表兴奋不已。这份由辖区高校和院所张贴的榜单,画出了产学研用的“同心圆”。

“满足条件的揭榜人,在聘期内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经费支持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种形式,各方能在频繁的互动中实现教育和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。”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合作发展局局长严海清说。

企业家是高校的兼职教授,高校教师是企业的“访问工程师”;高校和企业除了单个项目的合作,还能携手开办产业学院……这些年,科教创新区在机制体制上探索教育、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。“概括来说,我们通过‘三聚焦一平台’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尝试。”陈淼说。

“三聚焦”是指聚焦产业适用人才培养建立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互动模式,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,聚焦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“产学研”到“用”的转变;“一平台”则是建平台、搭梯子,营造创新要素融合发展新生态。在“三聚焦一平台”模式下,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、从专科到博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一批“身份在院校、创业在园区”的产业教授、科技副总活跃在独墅湖畔,成为最活跃的创新因子。

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机制创新释放的巨大能量:科教创新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,占园区41%;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972件、PCT国际专利733件,2022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07.49亿元,各级各类领军人才约2500人。每一年,科教创新区会撮合各类校企合作项目500余项;凭借产业联盟、协同创新中心、联合创新体、大学科技园、技术转移机构等一批校企联合体,累计已有1551家科技企业成功孵化,在独墅湖畔茁壮成长。

突破成势

“1+N”打造高效能协同创新体系

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要耗费大量力气,但当飞轮的速度到达某一临界点,其重量和冲力将推动自身永久转动。在科教创新区,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“四链”相互咬合、相互促进,打造出属于自身的创新飞轮。

“希望苏州的高校和职校积极开设生物分离纯化专业,扩大招生规模”“除已建成的几所新兴产业学院外,我们还希望政府能深度参与共建新的产业学院、校级研究院、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”……在日前的推进会上,来自产业、高校、院所的代表带着各自的诉求纷纷“求合作”。而随后发布的“慧聚独墅湖”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品牌,恰到好处地回应了各方诉求——以“1+N”模式集各方力量,夯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最坚实“底座”。

据悉,“1”是围绕园区大力发展的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纳米技术应用、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集群,以园区产业服务型机构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国创中心等为主体,设立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联盟,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模式。“N”则通过推出事业合伙人、“产业大学”、产学研融合“中继站”等“N”个具体举措,围绕特定产业链方向创新需求,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、创新知识充分共享、创新成果快速转化,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环境。

“通过‘1+N’模式,我们举整个科教创新区之力,建立包括职能部门、产业平台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国创中心、龙头企业等在内的创新联盟。”陈莉说。这些创新要素在产学研用各端相互赋能、协同发力。“届时,一个高效能协同创新体系将推动整个独墅湖畔的产业创新集群腾飞。”(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董捷)

标签: 纳米技术 人工智能 校企合作



推荐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