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红楼”之舞,何以舞动人心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3-08-10 17:08:38
  • 来源:中国江苏网

8月5日,第十三届中国舞蹈“荷花奖”舞剧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。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,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,江苏文投集团策划,江苏大剧院出品,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,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舞剧《红楼梦》,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,成功摘得“荷花奖”舞剧奖。

这部舞剧不仅获得业内的高度赞誉,更赢得了市场上的巨大成功,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,舞剧已完成全国各地88场演出,所到之处一票难求、加场演出开票即售罄,成为中国演艺市场一张“爆款”名片。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为何对当下“从不被传统定义”的年轻人有着如此强大的吸引力?这部现象级舞剧,又让我们“收获”了什么?

一朵“荷花”让这部作品更加“圆满”


【资料图】

“荷花奖”有着怎样的分量?作为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,“荷花奖”奖项的权威性与中国电影金鸡奖、百花奖,中国电视金鹰奖,中国戏剧梅花奖属同一级别。两年一次的“荷花奖”舞剧奖是对全国新创作优秀舞剧的一次集中检阅,更是一次最高艺术水准的巅峰对决。此次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能从众多“顶尖高手”中脱颖而出,成为全国仅有的4部获奖舞剧之一,实属不易。

民族舞剧《红楼梦》的主创和主演班底皆为中国舞蹈界新生代的杰出代表,这一次摘得“荷花奖”,对于这群年轻的创作者而言,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舞。当获奖消息传来,导演李超正在剧场排练,表达“祝贺”的手机短信此起彼伏地响起,打开信息的那一刻,他心中的激动和兴奋如潮水般涌动。

李超对当时参加“荷花奖”终评的紧张与期待,仍然记忆犹新。演出前,剧场突发小故障,吊杆无法正常升降,导致整个剧目包括灯光和演员站位都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调整,“舞团里的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,全身心地进入到一种备战状态,后台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得见。”面对意外,整个团队临危不乱,迅速制定了应急方案,作出了最佳调整,确保了演出顺利进行。

“荷花奖的比赛高手如云,我和我的团队都特别希望能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高质量的演出版本。”当晚,“十二金钗”纵情舞动,配合着灯光所呈现出来的极致梦境,再造了“大观园”的奇迹。演出结束后,该剧的另一位导演、同时也是剧中贾宝玉的扮演者黎星和李超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,“这一次能够拿下荷花奖,让我觉得这个作品更加圆满了,就好比我们在剧中结尾设计的‘团圆’情节,当‘团圆’真的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的时候,心里满是美好和兴奋。”

精雕细琢,让经典焕发时代光彩

一部作品的成功,需要千锤百炼。为了备战荷花奖,主创团队如同一位艺术“匠人”,以更严谨的要求和艺术标准,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“精雕细琢”。一位“三刷”的观众表示:“每看一次舞剧《红楼梦》,都会有新的惊喜,都能看到主创团队对剧目编排的更新和进步。”

这些“惊喜”的背后,正映射出主创团队对艺术的敬畏和追求卓越的创作态度。导演黎星和李超将参评“荷花奖”视为一个打磨作品的契机,他们反复推敲剧中的每一个细节,追求每一个动作的精确和优雅、每一个表情的真实和细腻。

“正式比赛前,我们整个团队在上海又重新排练了两周,对舞台做了很大的调整,尤其是多媒体方面,有了一次非常精彩的重新包装与升级。”

排练时,黎星与李超达成共识:演员一个小眼神、小动作的拿捏,都需要与原著“严丝合缝”。因此,他们要求每位演员不仅要熟读原著,还要为角色写人物小传,将自己对角色的深入剖析,通过动作、姿态和表情,传递出不同角色的情感世界。“比如下半场黛玉之死后,宝玉在舞台上的独舞呈现,我们特别增加了起舞前的一个‘空拍’。这个空拍成功地让所有人的心跳‘漏’了一拍,因而也积蓄了更多的情感能量。”李超说。

贾宝玉的率真纯情、林黛玉的多愁善感、薛宝钗的沉静优雅……舞剧中,每一位舞者都以纯熟的功底和灵动的身姿展现出角色的独特魅力。尽管已经看了几十场演出,但每一次上场前,李超仍然会感觉紧张。演出时,他时常站在舞台的上场口张望,被舞台上演员们的情绪高低起伏所感染的同时,又会有一种“无比幸运”的感觉涌上心头,“能够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,呈现出年轻一代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与表达,并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可,这对于我而言,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。”

“破圈”成功背后的密码

市场,永远是检验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“金标准”。

舞剧《红楼梦》自2021年在江苏大剧院完成首演以来,共计在全国各地完成了88场演出,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“真爱粉”。很多观众选择二刷、三刷,甚至有“铁粉”不惜从全国各地飞来,奔赴荷花奖比赛现场“送考”。为缓解观众“一票难求”的遗憾,舞剧《红楼梦》在“荷花奖”舞剧评奖演出之际,不得不临时加演了三场。

眼含热泪,掌声雷动,演员多次返场,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……这是舞剧《红楼梦》演出结束后,经常见到的场景。在微博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,也能频频看到由此引发的热烈讨论。有观众表示:“这是一部连眨眼都觉得是不尊重的舞剧。”还有粉丝评价说:“看完舞剧《红楼梦》,才明白什么叫‘开谈不说红楼梦,读尽诗书也枉然’。”

面对观众的热情反馈,李超认为,中国舞剧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,帮我们打开了通过舞蹈去诉说中国故事的“通道”,“我们不仅通过舞蹈呈现作品,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对《红楼梦》的理解与情感,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共鸣。很多观众说他们在红楼众生相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,而我想正是这种‘共鸣’,成为了支撑观众二刷、三刷的动力。”

“《红楼梦》的美学是传统美学,它的审美、气息,包括舞美、服装细节等等的设计上,我们都用了中国传统的语汇去进行包装、解构、整合。”在黎星看来,舞剧就像是“转接口”,一边连接着传统与现代,一边连接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,极大地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。

“从技术上看,对立、反差、映照等,是构成《红楼梦》象征世界与隐喻人生的基本创作手段,这也是最具中国化的表达方式。”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潘讯评价说,舞剧《红楼梦》的成功在于深刻理解、创新运用了这样的中国化表达,用青春肢体勾连起传统与当下的对话,实现了舞台修辞对文字修辞的转化。“每一位热爱《红楼梦》的读者,都会在曹雪芹描绘的‘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’之上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图景,这是更深沉隐秘的中国审美与中国哲学,而舞剧《红楼梦》无疑触碰到了她的‘脉搏’。”

演出过程中,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——舞剧《红楼梦》80%的观众来自外地,80%的观众是女性,平均年龄27岁左右。“这表明,作为一部以女性命运为主题的舞剧,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女性观众。”他表示,这部作品成功开启了很多人“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”的跨城观剧模式,很多观众来到南京观剧的同时,也为城市带来了流量,推动了演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中新的增长点。

省文投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徐宁表示,这样的成功只是一个“开始”,“未来,江苏大剧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继续把艺术创造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,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,将江苏文脉融入文艺创作中,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舞台呈现方式,创作出更多代表江苏文化内涵、体现江苏特色、展现江苏精神的舞台作品。”

本报记者 王慧 实习生 谢逸琪

标签:



推荐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