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评线】听·见丨热传视频又是编造?莫让网络空间重复“狼来了”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3-08-20 15:02:56
  • 来源:新江苏·中国江苏网

你的声音,我们愿意听见;

你的关切,我们一同看见。

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

近日,一则关于外卖骑手深夜送餐期间车辆被盗的视频引发公众关注。网传画面中,一名身穿外卖服、戴着头盔的女子,在街边倚靠在电线杆上大哭,随后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地哭喊起来。匪夷所思的是,几天后昆明警方发布事情调查结果:该条视频系蓄意编造摆拍,目前当事人正在接受属地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。

近年来,短视频飞速发展。但一个不好的风气也越来越明显:越来越多人在短视频领域开启了自己的“导演”之路,做起了摆拍“剧情”,各种夸张卖惨、装傻充愣甚至煽动公众情绪的虚假视频层出不穷。“男子要女孩微信被拒后对其爸爸动手”“和闺蜜吃饭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”“游客手机掉西湖被要1500元打捞费”“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”……这段时间以来,这些话题多次登上热搜,引发网友热议。然而,没过几天,权威部门就发布辟谣消息“啪啪打脸”,确认这些视频均系自媒体创作者“摆拍”,目的是为了吸引流量。

面对这些误导公众的虚假视频,不少网友也大呼上当。“看到标题后第一反应是觉得很意外和气愤。但了解真相后,又对拍摄者感到气愤,觉得自己的同情心又一次被消费了”“为了流量,真是啥都编”“蓄意欺骗人们的同情心太可恶”“将公众的善意变为自己的生意”……网友们的气恼,实际上也是社会公众被欺骗之后的气恼。

从早前的网红在凉山卖惨编故事带货,到上述种种事件,无良博主的卖惨套路,现在可谓是层出不穷,不断刷新着人们的防骗认知。回看这些造假短视频的幕后编剧,无一不是紧盯社会上相对较为弱势的人群,或极容易引发话题的行业或者职业人群,刻意营造所谓真实感认同感,引发公众情绪共鸣。但假的总归是假的,流量变现的真实目的也最终会被曝光。

坦率说,短视频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,本该是记录愿意分享的生活场景的某种社交途径,属于社交媒体的范畴。而社交媒体也具有媒体属性,真实可信同样是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。如此般编排悲情故事博取关注和同情,将“记录生活”变成“编造生活”,不断上演着网络版“狼来了”的故事,既浪费了警力和社会资源,更伤害了公众的感情和善意,也一次次打击了大家关爱他人的善心。长此以往,不仅会造成公众信任的动摇,也会埋没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和需要帮助的当事人。当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被消磨殆尽的时候,再出现相似的内容,对于大众来说,都可能只是“狼又来了”。

就当下来看,编造虚假视频内容、制造话题博取流量的网络乱象频现也是一面镜子。面对一些不知真假、令人起疑的视频内容时,尤其是对于一些看似悲惨的事件、特别离奇的故事、各种巧合的集聚,我们要学会擦亮眼睛、认真分辨,想一想再作转发和评论,甚至不妨先等一等权威部门的跟进调查结果。说实话,对于确认作伪的短视频,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向平台举报和反馈。

讲到这里,就要厘清最大的责任主体了。在巨大流量收益的诱惑下,短视频平台作为主要传播载体,毫无疑问应承担起审核把关责任,通过完善规定、优化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来防范虚假内容泛滥。这个技术上难么?或许有难度,但这是职责所在,再难也要想办法防住。同时,监管机构和社交媒体还应积极响应用户举报,及时反馈处理结果。当然,平台也应加强自媒体管理,防止唯流量论,把大流量引向人世间的真善美。

顺便提醒下,在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的2023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中,已明确提出全面清理通过伪造场景、编撰细节、虚构经历等手法摆拍制作的导向不良、误导公众的短视频。同时还要求,部分短视频平台上线新规,规定创作者制作、发布虚构内容时,需在显著位置标注“作品系演绎”等相关字样。如作品因未显著注明“系演绎”“系虚构”等字样,致使社会公众、新闻媒体产生误解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,平台将对发布账号给予全面禁言直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。

现在,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。用真实可信的成色提升网络空间的亮度,摁住某些自媒体一心攫利的苗头,对虚假摆拍短视频坚决说“不”,才能让更多真实且有价值的场景和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,也让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援助,让网络空间充盈着更多温暖和善良美好。

标签:



推荐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