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晋“双万”城市的改革密码:加快补齐“民生五个位”短板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2-01-20 15:51:50
  • 来源:南方网

东江奔流,夜以继日,述说着亘古不变的发展道理:唯改革者胜,唯创新者强。

随着东莞成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、人口超千万的“双万”城市,大湾区又一颗带着“双万”光环的明珠冉冉升起。

“双万”来之不易。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情况下,东莞敢啃硬骨头、敢于涉险滩,以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统揽,坚持全面深化改革,为“打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名片”“当好广东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”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。

昔日的改革开放弄潮儿,如今高质量发展排头兵。东莞将在“双万”新赛道上,坚持“科技创新+先进制造”的城市特色再发力,全速竞跑。

进击大湾区融入双循环

从广深之间最繁忙的交通动脉之一G94珠三角环线高速,沿指示标转入松山湖科学城中子源路,巍峨山映入眼帘。山脚下,香港城市大学(东莞)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、中国散裂中子源、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台等沿中子源路依次坐落。

2021年,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正式获批,以“四梁八柱”为支点,筑起未来之城新地基。过去一年,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,第一届松山湖科学会议、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等活动精彩绽放,新能源研究院等一批中科院合作共建项目顺利落地,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常驻人员增幅达50%。随着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全面推进,松山湖“空气里都飘着科学的味道”。

距离松山湖30公里外的滨海湾,林立的吊塔、奔涌的大潮讲述着东莞高水开放的新故事。滨海湾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下应运而生,已动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超过100亿元,签订一批产业项目协议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,在建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,交椅湾“五纵一横”路网拉开“城市骨架”,青创广场、东宝公园、滨海驿站等景点串珠成链,OPPO、vivo、正中等产业项目建设奋战正酣,昔日滩涂荒地,已然崛起为滨海魅力新城。

用好台优势,在制度创新上勇当尖兵。滨海湾正谋取与深圳前海深度协同、推进深莞深度融合,着力推动高水对外开放、高质量发展、复制推广功能区统筹试点经验3个集成型改革,争创国家高新区、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、与前海合作区等共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更高能级台。

水乡功能区与广州开发区共建“全面深度合作先导区”,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纵深推进,在连片土地统筹整备、产业立新柱、环境品质提升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;银瓶合作创新区建设稳步推进,固投增速领跑全市。

南部九镇率先对接和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,学借鉴特区经验,以更强力度推进空间统筹、产业发展、动能转换、品质提升,着力打造成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新样板,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探索鲜活经验。

港澳客运码头至澳门水上客运航线通航,东莞—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试运行,湾区快线网络覆盖“9+2”城市群……

东莞正以“敢饮头啖汤”的改革活力,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勇闯新路。

东莞制造业规模大、开放程度高,是很多国内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,也是走向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。东莞不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与更高水开放,融入双循环、服务新格局。

在深化改革方面,东莞紧紧扭住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实验区(以下简称“实验区”)的主线,2021年实验区建设共铺开24方面84项具体任务,并向省提出第二批11项支持事项。在实验区建设牵引带动下,市直管镇体制改革、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、产业空间拓展、科技体制改革、金融服务体系构建、“放管服”等一大批重点改革呈现出纵深推进、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。

在高水开放方面,东莞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,争创省外资外贸发展赋能升级试验区,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、跨境快速通关模式改革等一批新做法,实现高质量“引进来”、高水“走出去”。2021年,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.5亿元大关,增长15%;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19.5%;外资企业内销总额达5211亿元,同比增长17.5%。

未来,东莞将继续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为牵引,加快打造大湾区体制机制新高地:积极在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、空间拓展等领域谋划推动更多引领型改革;着力扩大双向开放优势,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……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再添改革发展新动力、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。

汇聚科技势能激活发展动能

日,在东莞滨海湾,OPPO数据中心首期项目的主体结构封顶,经过13个月的建设迎来了关键节点,预计今年4月投产,将成为OPPO全球算力中心。

得益于改革释放的发展活力,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,在东莞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,东莞打出科创引领、产业转型、数字经济、营商优化、金融改革等组合拳。“科技创新+先进制造”成为东莞标志的城市特色。超19万家工业企业、1.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、234家专精特新企业、66家上市企业和3家营收超千亿的头部企业、22家超百亿企业,这个庞大的企业梯队,构筑了东莞先进制造的基本盘。

从要素驱动到创新引领——

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,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、地级市第三,R&D强度提升至2020年的3.54%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87家,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47.2%……东莞已经成为一座由科技、知识、人力、文化、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。

通过科技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优化,东莞形成了一个覆盖“原始创新、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、企业培育”的全链条科创体系。散裂中子源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台,致力于解决原始创新难题;与全国高校院所合作共建33家新型研发机构,打通成果转化通道;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,全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;赋予科创团队更多经费使用、项目立项、技术路线等方面的自主权,让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,有力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。

一系列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科研成果,在东莞涌现: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研发出我国首台医用加速器BNCT实验装置,给癌症治疗带来重大技术革新;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选“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“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”。

从一柱独大到多元支撑——

用新机制推动产业新发展,东莞建设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。与以往单个项目招商、布局分散不同,东莞规划集中连片土地60方公里,构建“1+N”政策体系,设立500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,探索“以资招商”模式,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。当前,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首开区正如火如荼加快推进,2021年完成统筹土地3100亩,2022年计划再统筹4500亩空间,47个项目签约落地,预计建成后产值超过1000亿元。

在信息技术领域,OPPO自研首款芯片问世,在2020年国际专利条约(PCT)申请数量排名全球第八;在新材料领域,中镓半导体、中图半导体等公司成为全球行业龙头;在高端装备领域,拓斯达、领益精密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全球领先。

从传统发展到数字革新——

东莞抓住数字经济发展风口,深度参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。2022年市政府“一号文”提出,将三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,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,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加快培育产业新支柱。到2025年底,东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.3万亿元。

从办事简化到活力涌流——

如今,在东莞开办企业通过“一网一窗”最快5小时办结;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仅需30日,比国家改革目标缩短了75%;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5%,其中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99.29%,政务服务事项“最多跑一次”比例99.94%;“企莞家”“i莞家”形成跨部门政务服务新生态;“互联网+不动产登记”领跑全国……营商环境涵养“源头活水”,更多企业“茁壮成长”。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146万户,居全省地级市第一。

从融资困难到活水灌溉——

创新深化莞版80条对外金融改革落地,在省内率先开展个人贸易外汇结算试点改革;创新“基础设施建设+土地增值反哺”等投融资模式,加快重大项目建设;扩容资本市场“东莞板块”,上市企业总量达到66家,其中2020年以来新增上市18家、过会5家,境内A股上市企业增量及总数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。

改革创新久久为功,东莞先进制造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。2021年,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、智能装备制造、战略前沿材料、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分别增长19.7%、21.1%、44%、34.4%。

放眼未来,东莞将以参与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,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;以产业发展“五大工程”为统揽,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;以人才强市建设为抓手,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;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为牵引,打造大湾区体制机制新高地。

科技深入赋能,改革持之以恒,激发出东莞产业发展澎湃动能,2021年,东莞的工业增加值增速、固投增速均高于全省,规上工业增加值、工业投资占全省的比重比2016年分别提高3.9、4.3个百分点。东莞制造业的明天,充满无穷的想像空间。

强化空间拓展争创发展优势

土地开发强度半,70%的村级工业园在300亩以下,60%的镇拿不出500亩以上土地承载新增的产业项目……

空间资源紧缺特别是连片空间不足,是东莞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。东莞以改革破题,全力为新动能的引入争创空间资源竞争优势。

在实验区建设中,东莞将土地空间拓展作为重点领域改革推进,创新镇村工业集聚区改造提升机制。2019年“拓空间”工作开展以来,全市共完成“三旧”改造面积2.5万亩、新增实施改造面积3.2万亩。2020年“工改工”三年行动计划以来,已拆除、整备老旧镇村工业园1.8万亩。

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交通大动脉——广深高速与莞惠城轨的十字交汇处,车辆川流不息,城轨列车呼啸而过。毗邻于此的道滘镇小河连片“工改工”项目现场一派热气腾腾。

小河项目的前身沥江围工业区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单层厂房,共7.2万方米,用地粗放,从事的也是鞋材、五金加工等落后、污染产业,年产值只有1800万元。改造后,这里将成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高端产业园。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66亿元。

作为东莞首个采用市属国企土地整备模式实施的“工改工”项目,小河项目启动以来一路快跑,2021年3月首期启动区率先拆除整,11月开工建设,首期工程预计明年12月底建成。

在镇村工业园改造中,东莞探索出了政府主导、市属国企土地整备、单一主体挂牌招商、村集体自改等多元化改造模式路径,引入大型企业与产业基金参与。以机制创新一子落激活改造满盘棋,多方主体参与的“大会战”格局正在形成。

在连片土地统筹方面,东莞创新建立了“基础补偿+增值共享”市镇村三级利益共享机制,鼓励以物业、股权等多种形式落实收益,激发村集体参与积极

“我们在土地整备中突出‘让利’,将收益大部分留在镇村,着眼民生福祉。”水乡管委会城市更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管委会与属地镇按照比例进行土地纯收益分成,并约定出让收益一定比例用于单元内村庄活化整治。目前,水乡已全面铺开总面积约2.5万亩的八大核心单元土地整备。

2019年以来,全市收储土地3.6万亩,促成了京东都市智能产业、天安数码、硅谷动力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。此外,全市还盘活存量土地3.2万亩,提容增效产业空间1.8万亩,增加建筑面积1364万方米,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了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。

工业投资项目用地调规慢、征地报批耗时长也是东莞用地的“痛点”。为了进一步提高供地效率,东莞还探索通过“标准地”改革传统颠覆供地模式,在全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内全面实行这一改革,目前已完成10宗“标准地”出让。企业对标拿地后,以“承诺制”代办“审批制”,对有关涉审事项作出承诺后便可直接开工,项目建成投产后按照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进行验收。

这一改革不但有利于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环节,缩短开工建设时间,还有利于政府筛选优势项目实现精准招商,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。

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,要敢于打破常规整合连片土地,通过实施连片土地统筹、产业空间更新、低效用地处置三大行动,力争三年内整备4片2000亩以上、6片700亩以上连片土地。

目前,市级层面已初步选取出10片市级统筹产业单元,将形成市镇联合实施的整备模式。东莞还筛选出首批16个连片更新单元,以“连片改造、主攻产业”为总方向,打造多个千亩以上产城融合示范片区,引领镇村工业园改造由单宗旧厂改造转向大片区综合改造。

小切口微改革大民生大幸福

半价买房是多少东莞人的梦想,如今这一梦想正照进现实。

2021年10月,东莞首批4宗三限房(共有产权住房)地块成功出让,将在2025年5月竣工。中端人才、技能人才可按房价的50%出资购买50%产权,实现“半价买房”。

三限房新政的出台,是东莞深化重大民生领域改革,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惠及全市人民的缩影。过去五年,市财政民生建设支出占比达74.5%。

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,要以千万人口福祉改善为根本,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。

什么是民生?东莞将之形象地概括为“民生五位”:学位、病床位、养老床位、停车位、就业岗位。一系列民生领域改革,在东莞全面铺开。

推进教育综合改革,保障学有优教——

东莞争创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。2021年,全市完成52所公办中小学新改扩建项目,新增学位约5.38万个。

推动医疗服务提质,保障病有良医——

东莞完善重大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,落实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。全市共增病床位千个,推进四批国家集采药品落地,减轻群众费用负担超过11亿元。

加快养老机构建设,保障老有颐养——

东莞累计建成养老机构50家,共有各类养老床位超过1.2万张。打造140多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,依托社区资源建设了50个长者饭堂和550多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。

加快建设停车设施,保障车有所停——

东莞累计新增9万个停车位。创新道路桥梁桥下空间管理使用模式,试点建成一批停车场、休闲公园等便民设施。

开展技能人才培训,保障劳有厚得——

东莞开展技能培训超过40万人次,累计完成164万劳动力学历技能素质提升,新增技术工人62.9万人。

民有所呼,一刻不缓。东莞还大力推进一批民生实事办理机制改革,让群众诉求快速得到响应。

家门口坑洼的小路填了、村里老人们的兴趣班开起来了、街头巷尾的荒地变成了美观的小公园、身边的困难群众得到了有效帮扶……“民生大莞家”品牌项目上线一年多来,已汇聚800多个爱心资源,办成1700多宗“民生微实事”,办结3.2万余宗“民生微心愿”。

“我妈妈是清洁工,凌晨4时30分开始清扫马路,5时25分路灯熄灭时天还很暗,清扫很不方便,申请路灯亮灯延长15分钟。”此前,一位市民的诉求信被送到了12345台。台介入后,大朗城管部门迅速行动,将熄灯时间延长了20分钟。

2021年,东莞12345热线扩容提质,总规模提升1.5倍,接听率提升至90%,人民网留言板工单办理提速八成。全媒体“智慧+”政务台真正实现了让数据“多跑路”、群众“少跑腿”。

未来,东莞还将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,加快补齐“民生五个位”短板,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常住人口。

提升治理精度彰显安温度

1月5日凌晨,大朗镇最后2个封控区解除管理措施。这源自东莞分级分类社会面精准防控的实施,通过“网格化+大数据”的高效能精细化治理,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300多万的超大城市,在确保疫情防得住、控得牢的同时,经济发展与市民生活不被按下暂停键。

蝉联全国安建设与综治工作最高荣誉“长安杯”,成功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首批试点城市,获评“中国法治政府奖”……“莞版”治理改革一系列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。

依托“数字政府”建设,如今的东莞之“治”中,无不蕴含着新科技之“智”的光芒。

2021年,东莞全面启用新一代“智网工程”信息系统,整合优化原有系统业务流程及功能,共享全市政务数据大脑上14类上亿条数据,并将治理后的5000多万条数据置入“智网工程”信息系统,与网格数据精准匹配。

如今,1万多名专职网格管理员每天穿梭在全市2927个综合网格中,利用这些数据信息,常态化巡查17个部门的474项入格事项。发现上报问题、市镇村精准分流、职能部门高效处置,市镇村一体整体智治基础不断完善,真正实现了基础网格“全域覆盖、无缝衔接”。

生活发现问题隐患线索,拿起手机拍照上传“智网人人拍”小程序报料,“路见不一键拍”也成为不少东莞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潮方式。

东莞还创新打造特色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,一大批基层矛盾通过“信访超市”实现了“一站式”管理、“一窗式”办理、“一条龙”处理。

“解决信访诉求像逛超市一样按需‘索骥’,与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解决。”大朗镇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叶建芬说,过去的村民群众上访变成了如今调解员带着问题下基层。

从社会治理实现“网格化”到矛盾纠纷化解有了“和事佬”,从“88881111”知音莞家心理关爱24小时热线到“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”心理咨询专席……改革的“绣花功夫”将治理现代化的脉络深入到东莞的街头巷尾,为全国人口倒挂类型城市提供了先行经验,也让市民们收获了更多的安、和谐。

未来,东莞还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,加快打造大湾区和谐善治新高地,高标准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。随着“智网工程”社会治理中枢进一步建强、基层治理村级综合调度体系的逐步完善,资源力量向基层“神经末梢”下沉,“大数据+指挥中心+综合网格”管理将使得基层治理更精细、应对处置风险更精准。

发展机遇前所未有,再创奇迹前景恢弘。立足“双万”新起点,东莞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开启现代化建设新篇章。(郭文君 吴擒虎)

标签: 双万城市 改革密码 民生五个位 短板



推荐More